1.实验目的#
- 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段、页式内存管理,深入理解段表、页表、逻辑地址、线性地址、物理地址等概念;
- 实践段、页式内存管理的地址映射过程;
- 编程实现段、页式内存管理上的内存共享,从而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。
2.实验内容#
本次实验的基本内容是:
- 用 Bochs 调试工具跟踪 Linux 0.11 的地址翻译(地址映射)过程,了解 IA-32 和 Linux 0.11 的内存管理机制;
- 在 Ubuntu 上编写多进程的生产者—消费者程序,用共享内存做缓冲区;
- 在信号量实验的基础上,为 Linux 0.11 增加共享内存功能,并将生产者—消费者程序移植到 Linux 0.11。
2.1 跟踪地址翻译过程#
首先以汇编级调试的方式启动 Bochs,引导 Linux 0.11,在 0.11 下编译和运行 test.c。它是一个无限循环的程序,永远不会主动退出。然后在调试器中通过查看各项系统参数,从逻辑地址、LDT 表、GDT 表、线性地址到页表,计算出变量 i
的物理地址。最后通过直接修改物理内存的方式让 test.c 退出运行。
test.c 的代码如下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|
#include <stdio.h>
int i = 0x12345678;
int main(void)
{
printf("The logical/virtual address of i is 0x%08x", &i);
fflush(stdout);
while (i)
;
return 0;
}
|
2.2 基于共享内存的生产者—消费者程序#
本项实验在 Ubuntu 下完成,与信号量实验中的 pc.c
的功能要求基本一致,仅有两点不同:
- 不用文件做缓冲区,而是使用共享内存;
- 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是不同的程序。生产者是 producer.c,消费者是 consumer.c。两个程序都是单进程的,通过信号量和缓冲区进行通信。
Linux 下,可以通过 shmget()
和 shmat()
两个系统调用使用共享内存。
2.3 共享内存的实现#
进程之间可以通过页共享进行通信,被共享的页叫做共享内存,结构如下图所示:
图 1 进程间共享内存的结构
本部分实验内容是在 Linux 0.11 上实现上述页面共享,并将上一部分实现的 producer.c 和 consumer.c 移植过来,验证页面共享的有效性。
具体要求在 mm/shm.c
中实现 shmget()
和 shmat()
两个系统调用。它们能支持 producer.c
和 consumer.c
的运行即可,不需要完整地实现 POSIX 所规定的功能。
1
|
int shmget(key_t key, size_t size, int shmflg);
|
shmget()
会新建/打开一页内存,并返回该页共享内存的 shmid(该块共享内存在操作系统内部的 id)。
所有使用同一块共享内存的进程都要使用相同的 key 参数。
如果 key 所对应的共享内存已经建立,则直接返回 shmid
。如果 size 超过一页内存的大小,返回 -1
,并置 errno
为 EINVAL
。如果系统无空闲内存,返回 -1,并置 errno
为 ENOMEM
。
shmflg
参数可忽略。
1
|
void *shmat(int shmid, const void *shmaddr, int shmflg);
|
shmat()
会将 shmid
指定的共享页面映射到当前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中,并将其首地址返回。
如果 shmid
非法,返回 -1
,并置 errno
为 EINVAL
。
shmaddr
和 shmflg
参数可忽略。
3.实验报告#
完成实验后,在实验报告中回答如下问题:
- 对于地址映射实验部分,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那几步(不超过 4 步),并给出你获得的实验数据。
- test.c 退出后,如果马上再运行一次,并再进行地址跟踪,你发现有哪些异同?为什么?
4.实验提示#
本次需要完成的内容:
- (1)用 Bochs 调试工具跟踪 Linux 0.11 的地址翻译(地址映射)过程,了解 IA-32 和 Linux 0.11 的内存管理机制;
- (2)在 Ubuntu 上编写多进程的生产者—消费者程序,用共享内存做缓冲区;
- (3)在信号量实验的基础上,为 Linux 0.11 增加共享内存功能,并将生产者—消费者程序移植到 Linux 0.11。
4.1 IA-32 的地址翻译过程#
Linux 0.11 完全遵循 IA-32(Intel Architecture 32-bit)架构进行地址翻译,Windows、后续版本的 Linux 以及一切在 IA-32 保护模式下运行的操作系统都遵循此架构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 CPU 的 MMU
(内存管理单元) 的功能。
关于此地址翻译过程的细节,请参考《注释》一书中的 5.3.1-5.3.4 节。
4.2 用 Bochs 汇编级调试功能进行人工地址翻译#
此过程比较机械,基本不消耗脑细胞,做一下有很多好处。
==Bochs命令==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|
[内存操作]
x /nuf [addr] 显示线性地址的内容
xp /nuf [addr] 显示物理地址的内容
n 显示的单元数
u 每个显示单元的大小,u可以是下列之一:
b BYTE
h WORD
w DWORD
g DWORD64
注意: 这种命名法是按照GDB习惯的,而并不是按照inter的规范。
f 显示格式,f可以是下列之一:
x 按照十六进制显示
d 十进制显示
u 按照无符号十进制显示
o 按照八进制显示
t 按照二进制显示
c 按照字符显示
n、f、u是可选参数,如果不指定,则u默认是w,f默认是x。如果前面使用过x或
者xp命令,会按照上一次的x或者xp命令所使用的值。n默认为1。addr 也是一个
可选参数,如果不指定,addr是0,如过前面使用过x或者xp命令,指定了n=i,
则再次执行时n默认为i+1。
setpmem [addr] [size] [val] 设置物理内存某地址的内容。
|
(1)准备#
编译好 Linux 0.11 后,首先通过运行 ./dbg-asm
启动调试器,此时 Bochs 的窗口处于黑屏状态
而命令行窗口显示:
1
2
3
4
5
6
7
8
9
10
|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Bochs x86 Emulator 2.3.7
Build from CVS snapshot, on June 3, 2008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00000000000i[ ] reading configuration from ./bochs/bochsrc.bxrc
00000000000i[ ] installing x module as the Bochs GUI
00000000000i[ ] using log file ./bochsout.txt
Next at t=0
(0) [0xfffffff0] f000:fff0 (unk. ctxt): jmp far f000:e05b ; ea5be000f0
<bochs:1>_
|
Next at t=0
表示下面的指令是 Bochs 启动后要执行的第一条软件指令。
单步跟踪进去就能看到 BIOS 的代码。不过这不是本实验需要的。直接输入命令 c
,continue 程序的运行,Bochs 一如既往地启动了 Linux 0.11。
在 Linux 0.11 下输入(或拷入)test.c(代码在本实验的第 3 小节中),编译为 test,运行之,打印如下信息:
1
|
The logical/virtual address of i is 0x00003004
|
只要 test 不变,0x00003004
这个值在任何人的机器上都是一样的。即使在同一个机器上多次运行 test,也是一样的。
test 是一个死循环,只会不停占用 CPU,不会退出。
(2)暂停#
当 test 运行的时候,在命令行窗口按 Ctrl+c
,Bochs 会暂停运行,进入调试状态。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停在 test 内,显示类似如下信息:
1
|
(0) [0x00fc8031] 000f:00000031 (unk. ctxt): cmp dword ptr ds:0x3004, 0x00000000 ; 833d0430000000
|
其中的 000f
如果是 0008
,则说明中断在了内核里。那么就要 c
,然后再 ctrl+c
,直到变为 000f
为止。
如果显示的下一条指令不是 cmp ...
(这里指语句以 cmp
开头),就用 n
命令单步运行几步,直到停在 cmp ...
。
使用命令 u /8
,显示从当前位置开始 8 条指令的反汇编代码,结构如下:
1
2
3
4
5
6
7
8
9
|
<bochs:3> u /8
10000063: ( ): cmp dword ptr ds:0x3004, 0x00000000 ; 833d0430000000
1000006a: ( ): jz .+0x00000004 ; 7404
1000006c: ( ): jmp .+0xfffffff5 ; ebf5
1000006e: ( ): add byte ptr ds:[eax], al ; 0000
10000070: ( ): xor eax, eax ; 31c0
10000072: ( ): jmp .+0x00000000 ; eb00
10000074: ( ): leave ; c9
10000075: ( ): ret ; c3
|
这就是 test.c 中从 while 开始一直到 return 的汇编代码。变量 i 保存在 ds:0x3004
这个地址,并不停地和 0 进行比较,直到它为 0,才会跳出循环。
现在,开始寻找 ds:0x3004
对应的物理地址。
4.3 段表#
ds:0x3004
是虚拟地址,ds 表明这个地址属于 ds 段。首先要找到段表,然后通过 ds 的值在段表中找到 ds 段的具体信息,才能继续进行地址翻译。
每个在 IA-32 上运行的应用程序都有一个段表,叫 LDT,段的信息叫段描述符。
LDT 在哪里呢?ldtr 寄存器是线索的起点,通过它可以在 GDT(全局描述符表)中找到 LDT 的物理地址。
用 sreg
命令(是在调试窗口输入)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|
<bochs:4> sreg
cs:s=0x000f, dl=0x00000002, dh=0x10c0fa00, valid=1
ds:s=0x0017, dl=0x00003fff, dh=0x10c0f300, valid=3
ss:s=0x0017, dl=0x00003fff, dh=0x10c0f300, valid=1
es:s=0x0017, dl=0x00003fff, dh=0x10c0f300, valid=1
fs:s=0x0017, dl=0x00003fff, dh=0x10c0f300, valid=1
gs:s=0x0017, dl=0x00003fff, dh=0x10c0f300, valid=1
ldtr:s=0x0068, dl=0xa2d00068, dh=0x000082fa, valid=1
tr:s=0x0060, dl=0xa2e80068, dh=0x00008bfa, valid=1
gdtr:base=0x00005cb8, limit=0x7ff
idtr:base=0x000054b8, limit=0x7ff
|
可以看到 ldtr 的值是 0x0068=0000000001101000
(二进制),表示 LDT 表存放在 GDT 表的 1101(二进制)=13(十进制)号位置(每位数据的意义参考后文叙述的段选择子)。
而 GDT 的位置已经由 gdtr 明确给出,在物理地址的 0x00005cb8
。
用 xp /32w 0x00005cb8
查看从该地址开始,32 个字的内容,及 GDT 表的前 16 项,如下:
1
2
3
4
5
6
7
8
9
10
|
<bochs:5> xp /32w 0x00005cb8
[bochs]:
0x00005cb8 <bogus+ 0>: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fff 0x00c09a00
0x00005cc8 <bogus+ 16>: 0x00000fff 0x00c093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5cd8 <bogus+ 32>: 0xa4280068 0x00008901 0xa4100068 0x00008201
0x00005ce8 <bogus+ 48>: 0xf2e80068 0x000089ff 0xf2d00068 0x000082ff
0x00005cf8 <bogus+ 64>: 0xd2e80068 0x000089ff 0xd2d00068 0x000082ff
0x00005d08 <bogus+ 80>: 0x12e80068 0x000089fc 0x12d00068 0x000082fc
0x00005d18 <bogus+ 96>: 0xa2e80068 0x00008bfa 0xa2d00068 0x000082fa
0x00005d28 <bogus+ 112>: 0xc2e80068 0x000089f8 0xc2d00068 0x000082f8
|
GDT 表中的每一项占 64 位(8 个字节),所以我们要查找的项的地址是 0x00005cb8+13*8
。
输入 xp /2w 0x00005cb8+13*8
,得到:
1
2
3
|
<bochs:6> xp /2w 0x00005cb8+13*8
[bochs]:
0x00005d20 <bogus+ 0>: 0xa2d00068 0x000082fa
|
上两步看到的数值可能和这里给出的示例不一致,这是很正常的。如果想确认是否准确,就看 sreg
输出中,ldtr 所在行里,dl
和 dh
的值,它们是 Bochs 的调试器自动计算出的,你寻找到的必须和它们一致。
“0xa2d00068 0x000082fa” 将其中的加粗数字组合为“0x00faa2d0”,这就是 LDT 表的物理地址(为什么这么组合,参考后文介绍的段描述符)。
xp /8w 0x00faa2d0
,得到:
1
2
3
4
|
<bochs:7> xp /8w 0x00faa2d0
[bochs]:
0x00faa2d0 <bogus+ 0>: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2 0x10c0fa00
0x00faa2e0 <bogus+ 16>: 0x00003fff 0x10c0f300 0x00000000 0x00fab000
|
这就是 LDT 表的前 4 项内容了。
4.4 段描述符#
在保护模式下,段寄存器
有另一个名字,叫段选择子
,因为它保存的信息
主要是该段在段表里索引值
,用这个索引值可以从段表中“选择”出相应的段描述符
。
先看看 ds 选择子的内容,还是用 sreg
命令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|
<bochs:8> sreg
cs:s=0x000f, dl=0x00000002, dh=0x10c0fa00, valid=1
ds:s=0x0017, dl=0x00003fff, dh=0x10c0f300, valid=3
ss:s=0x0017, dl=0x00003fff, dh=0x10c0f300, valid=1
es:s=0x0017, dl=0x00003fff, dh=0x10c0f300, valid=1
fs:s=0x0017, dl=0x00003fff, dh=0x10c0f300, valid=1
gs:s=0x0017, dl=0x00003fff, dh=0x10c0f300, valid=1
ldtr:s=0x0068, dl=0xa2d00068, dh=0x000082fa, valid=1
tr:s=0x0060, dl=0xa2e80068, dh=0x00008bfa, valid=1
gdtr:base=0x00005cb8, limit=0x7ff
idtr:base=0x000054b8, limit=0x7ff
|
可以看到,ds 的值是 0x0017
。段选择子是一个 16 位寄存器,它各位的含义如下图:
图 2 段选择子的结构
其中 RPL 是请求特权级,当访问一个段时,处理器要检查 RPL 和 CPL(放在 cs 的位 0 和位 1 中,用来表示当前代码的特权级),即使程序有足够的特权级(CPL)来访问一个段,但如果 RPL(如放在 ds 中,表示请求数据段)的特权级不足,则仍然不能访问,即如果 RPL 的数值大于 CPL(数值越大,权限越小),则用 RPL 的值覆盖 CPL 的值。
而段选择子中的 TI 是表指示标记,如果 TI=0,则表示段描述符(段的详细信息)在 GDT(全局描述符表)中,即去 GDT 中去查;而 TI=1,则去 LDT(局部描述符表)中去查。
看看上面的 ds,0x0017=0000000000010111
(二进制),所以 RPL=11,可见是在最低的特权级(因为在应用程序中执行),TI=1,表示查找 LDT 表,索引值为 10(二进制)= 2(十进制),表示找 LDT 表中的第 3 个段描述符(从 0 开始编号)。
LDT 和 GDT 的结构一样,每项占 8 个字节。所以第 3 项 0x00003fff 0x10c0f300
(上一步骤的最后一个输出结果中) 就是搜寻好久的 ds 的段描述符了。
用 sreg
输出中 ds 所在行的 dl 和 dh 值可以验证找到的描述符是否正确。
接下来看看段描述符里面放置的是什么内容:
图 3 段描述符的结构
可以看到,段描述符是一个 64 位二进制的数,存放了段基址和段限长等重要的数据。其中位 P(Present)是段是否存在的标记;位 S 用来表示是系统段描述符(S=0)还是代码或数据段描述符(S=1);四位 TYPE 用来表示段的类型,如数据段、代码段、可读、可写等;DPL 是段的权限,和 CPL、RPL 对应使用;位 G 是粒度,G=0 表示段限长以位为单位,G=1 表示段限长以 4KB 为单位;其他内容就不详细解释了。
4.5 段基址和线性地址#
费了很大的劲,实际上我们需要的只有段基址一项数据,即段描述符 “0x00003fff 0x10c0f300” 中加粗部分组合成的 “0x10000000”。这就是 ds 段在线性地址空间中的起始地址。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算算其它段的基址,都是这个数。
段基址+段内偏移,就是线性地址了。所以 ds:0x3004 的线性地址就是:
1
|
0x10000000 + 0x3004 = 0x10003004
|
用 calc ds:0x3004
命令可以验证这个结果。
4.6 页表#
从线性地址计算物理地址,需要查找页表。线性地址变成物理地址的过程如下:
图 4 页表工作原理
线性地址变成物理地址
首先需要算出线性地址中的页目录号、页表号和页内偏移,它们分别对应了 32 位线性地址的 10 位 + 10 位 + 12 位,所以==0x10003004 的页目录号是 64,页号 3,页内偏移是 4==。
IA-32 下,页目录表的位置由 CR3 寄存器指引。“creg”命令可以看到:
1
2
3
4
5
6
|
CR0=0x8000001b: PG cd nw ac wp ne ET TS em MP PE
CR2=page fault laddr=0x10002f68
CR3=0x00000000
PCD=page-level cache disable=0
PWT=page-level writes transparent=0
CR4=0x00000000: osxmmexcpt osfxsr pce pge mce pae pse de tsd pvi vme
|
说明页目录表的基址为 0。看看其内容,“xp /68w 0”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|
0x00000000 : 0x00001027 0x00002007 0x00003007 0x00004027
0x00000010 : 0x00000000 0x00024764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0020 :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0030 :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0040 : 0x00ffe027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0050 :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0060 :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0070 :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0080 : 0x00ff3027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0090 :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00a0 :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00b0 :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ffb027
0x000000c0 : 0x00ff6027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00d0 :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00e0 :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0x000000f0 :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ffa027
0x00000100 : 0x00faa027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
|
页目录表和页表中的内容很简单,是 1024 个 32 位(正好是 4K)数。这 32 位中前 20 位是物理页框号,后面是一些属性信息(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位 P)。其中第 65 个页目录项就是我们要找的内容,用“xp /w 0+64*4”查看:
1
|
0x00000100 : 0x00faa027
|
其中的 027 是属性,显然 P=1,其他属性实验者自己分析吧。页表所在物理页框号为 0x00faa,即页表在物理内存的 0x00faa000 位置。从该位置开始查找 3 号页表项,得到(xp /w 0x00faa000+3*4):
1
|
0x00faa00c : 0x00fa7067
|
其中 067 是属性,显然 P=1,应该是这样。
4.7 物理地址#
最终结果马上就要出现了!
线性地址 0x10003004 对应的物理页框号为 0x00fa7,和页内偏移 0x004 接到一起,得到 0x00fa7004,这就是变量 i 的物理地址。可以通过两种方法验证。
第一种方法是用命令 page 0x10003004
,可以得到信息:
1
|
linear page 0x10003000 maps to physical page 0x00fa7000
|
第二种方法是用命令 xp /w 0x00fa7004
,可以看到:
1
|
0x00fa7004 : 0x12345678
|
这个数值确实是 test.c 中 i 的初值。
现在,通过直接修改内存来改变 i 的值为 0,命令是: setpmem 0x00fa7004 4 0,表示从 0x00fa7004 地址开始的 4 个字节都设为 0。然后再用“c”命令继续 Bochs 的运行,可以看到 test 退出了,说明 i 的修改成功了,此项实验结束。
4.8 在 Linux 0.11 中实现共享内存#
(1)Linux 中的共享内存#
Linux 支持两种方式的共享内存。一种方式是 shm_open()
、mmap()
和 shm_unlink()
的组合;另一种方式是 shmget()
、shmat()
和 shmdt()
的组合。本实验建议使用后一种方式。
这些系统调用的详情,请查阅 man 及相关资料。
特别提醒:没有父子关系的进程之间进行共享内存,shmget()
的第一个参数 key 不要用 IPC_PRIVATE
,否则无法共享。用什么数字可视心情而定。
(2)获得空闲物理页面#
实验者需要考虑如何实现页面共享。首先看一下 Linux 0.11 如何操作页面,如何管理进程地址空间。
在 kernel/fork.c
文件中有:
1
2
3
4
5
6
7
8
|
int copy_process(…)
{
struct task_struct *p;
p = (struct task_struct *) get_free_page();
if (!p)
return -EAGAIN;
// ……
}
|
函数 get_free_page()
用来获得一个空闲物理页面,在 mm/memory.c
文件中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|
unsigned long get_free_page(void)
{
register unsigned long __res asm("ax");
__asm__("std ; repne ; scasb\n\t"
"jne 1f\n\t"
"movb $1,1(%%edi)\n\t"
// 页面数*4KB=相对页面起始地址
"sall $12,%%ecx\n\t"
// 在加上低端的内存地址,得到的是物理起始地址
"addl %2,%%ecx\n\t"
"movl %%ecx,%%edx\n\t"
"movl $1024,%%ecx\n\t"
"leal 4092(%%edx),%%edi\n\t"
"rep ; stosl\n\t"
//edx赋给eax,eax返回了物理起始地址
"movl %%edx,%%eax\n"
"1:" :"=a" (__res) :"0" (0),"i" (LOW_MEM),"c" (PAGING_PAGES),
"D" (mem_map+PAGING_PAGES-1):"di","cx","dx");
return __res;
}
static unsigned char mem_map [ PAGING_PAGES ] = {0,};
|
显然 get_free_page
函数就是在 mem_map
位图中寻找值为 0 的项(空闲页面),该函数返回的是该页面的起始物理地址。
(3)地址映射#
有了空闲的物理页面,接下来需要完成线性地址和物理页面的映射,Linux 0.11 中也有这样的代码,看看 mm/memory.c
中的 do_no_page(unsigned long address)
,该函数用来处理线性地址 address 对应的物理页面无效的情况(即缺页中断),do_no_page
函数中调用一个重要的函数 get_empty_page(address)
,其中有:
1
2
3
4
5
|
// 函数 get_empty_page(address)
unsigned long tmp=get_free_page();
// 建立线性地址和物理地址的映射
put_page(tmp, address);
|
显然这两条语句就用来获得空闲物理页面,然后填写线性地址 address 对应的页目录和页表。
(4)寻找空闲的虚拟地址空间#
有了空闲物理页面,也有了建立线性地址和物理页面的映射,但要完成本实验还需要能获得一段空闲的虚拟地址空闲。
要从数据段中划出一段空间,首先需要了解进程数据段空间的分布,而这个分布显然是由 exec 系统调用决定的,所以要详细看一看 exec 的核心代码,do_execve
(在文件 fs/exec.c
中)。
在函数 do_execve()
中,修改数据段(当然是修改 LDT)的地方是 change_ldt
,函数 change_ldt 实现如下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|
static unsigned long change_ldt(unsigned long text_size,unsigned long * page)
{
/*其中text_size是代码段长度,从可执行文件的头部取出,page为参数和环境页*/
unsigned long code_limit,data_limit,code_base,data_base;
int i;
code_limit = text_size+PAGE_SIZE -1;
code_limit &= 0xFFFFF000;
//code_limit为代码段限长=text_size对应的页数(向上取整)
data_limit = 0x4000000; //数据段限长64MB
code_base = get_base(current->ldt[1]);
data_base = code_base;
// 数据段基址 = 代码段基址
set_base(current->ldt[1],code_base);
set_limit(current->ldt[1],code_limit);
set_base(current->ldt[2],data_base);
set_limit(current->ldt[2],data_limit);
__asm__("pushl $0x17\n\tpop %%fs":: );
// 从数据段的末尾开始
data_base += data_limit;
// 向前处理
for (i=MAX_ARG_PAGES-1 ; i>=0 ; i--) {
// 一次处理一页
data_base -= PAGE_SIZE;
// 建立线性地址到物理页的映射
if (page[i]) put_page(page[i],data_base);
}
// 返回段界限
return data_limit;
}
|
仔细分析过函数 change_ldt
,想必实验者已经知道该如何从数据段中找到一页空闲的线性地址。《注释》中的图 13-6 也能给你很大帮助。
4.9 在同一终端中同时运行两个程序#
Linux 的 shell 有后台运行程序的功能。只要在命令的最后输入一个 &
,命令就会进入后台运行,前台马上回到提示符,进而能运行下一个命令,例如:
1
2
|
$ sudo ./producer &
$ sudo ./consumer
|
当运行 ./consumer
的时候,producer 正在后台运行。
5.实验步骤#
1.创建test.c#
挂载hdc文件系统,然后在usr/root目录内增加test.c文件用于测试地址映射,代码如下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|
#include <stdio.h>
int i = 0x12345678;
int main(void)
{
printf("The logical/virtual address of i is 0x%08x", &i);
fflush(stdout);
while (i)
;
return 0;
}
|
代码添加过程截图如下:
2.寻找物理地址#
首先进入Linux-0.11目录内make编译系统,然后回退至oslab目录内运行系统,再使用下述命令编译运行test.c文件
1
2
|
gcc -o test test.c
./test
|
运行效果如下图所示:
此时会进入在test.c内的while死循环,然后ctrl+c暂停bochs。
此时需要让Linux-0.11的test跳出死循环,所以需要找到逻辑地址ds:0X00003004对应的物理地址,将它的内容更改为0。
在终端中输入sreg,得到gdtr的基址值为0x00005cb8,ldtr为0x0068即0000 0000 0110 1000 b,可知索引为1101b即13,TI位为0,即GDT中的第13项为LDT的段描述符。
输入xp /2w 0x00005cb8+13*8
得到LDT段描述符,可以得到LDT的基址为0x00f9a2d0
ds段选择子为0x0017 => 0000 0000 0001 0111 b
,可知索引为10b即2,TI位为1,即LDT中的第2项为ds的段描述符,输入xp/2w 0x00f9a2d0+2*8
得到ds段描述符,可以知道ds的基址为0x10000000
,所以0x3004对应的线性地址为0x10000000+0x3004=0x10003004
。输入xp /w 64*4
获取页目录项,可知页表基地址为0x00fa6000
。
输入xp /w 0x00fa6000+3*4
得到物理基址为0xfa5000
。
输入xp /w 0xfa5000+4
得到的内容即test.c中的变量的值,输入setpmem 0xfa5004 4 0
将它设为0。
然后在终端内输入c继续让系统运行,发现test而已跳出循环。
3.添加系统调用#
在unistd.h中增加下面的代码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|
#define SHM_SIZE 64
typedef struct shm_ds
{
unsigned int key;
unsigned int size;
unsigned long page;
}shm_ds;
int sys_shmget(unsigned int key,size_t size);
void * sys_shmat(int shmid);
|
然后增加两个系统调用
1
2
|
#define __NR_shmget 76
#define __NR_shmat 77
|
4.修改sys.h文件#
在此文件中增加函数声明:
1
2
|
extern int sys_shmget();
extern int sys_shmat();
|
在system_call.s中把nr_system_calls改为78
5.增加shm.c#
shm.c的位置在kernel目录下
代码如下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|
#define __LIBRARY__
#include <unistd.h>
#include <linux/kernel.h>
#include <linux/sched.h>
#include <linux/mm.h>
#include <errno.h>
static shm_ds shm_list[SHM_SIZE] = {{0,0,0}};
int sys_shmget(unsigned int key, size_t size)
{
int i;
void *page;
if(size > PAGE_SIZE)
return -EINVAL;
page = get_free_page();
if(!page)
return -ENOMEM;
printk("shmget get memory's address is 0x%08x\n",page);
for(i=0; i<SHM_SIZE; i++)
{
if(shm_list[i].key == key)
return i;
}
for(i=0; i<SHM_SIZE; i++)
{
if(shm_list[i].key == 0)
{
shm_list[i].page = page;
shm_list[i].key = key;
shm_list[i].size = size;
return i;
}
}
return -1;
}
void * sys_shmat(int shmid)
{
int i;
unsigned long data_base, brk;
if(shmid < 0 || SHM_SIZE <= shmid || shm_list[shmid].page==0 || shm_list[shmid].key <= 0)
return (void *)-EINVAL;
data_base = get_base(current->ldt[2]);
printk("current's data_base = 0x%08x,new page = 0x%08x\n",data_base,shm_list[shmid].page);
brk = current->brk + data_base;
current->brk += PAGE_SIZE;
if(put_page(shm_list[shmid].page, brk) == 0)
return (void *)-ENOMEM;
return (void *)(current->brk - PAGE_SIZE);
}
|
然后修改Kernel下的Makefile文件
1
2
3
4
5
|
### Dependencies:
sem.s sem.o: sem.c ../include/linux/sem.h ../include/linux/kernel.h \
../include/unistd.h
shm.s shm.o:shm.c ../include/unistd.h ../include/linux/kernel.h ../include/linux/sched.h ../include/linux/mm.h ../include/errno.h
...
|
修改截图如下:
6.编写消费者和生产者程序#
在hdc的root目录下增加producer.c和consumer.c文件,这两个文件的代码如下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|
/*producer*/
#define __LIBRARY__
#include <stdio.h>
#include <unistd.h>
#include <linux/kernel.h>
#include <fcntl.h>
#include <sys/types.h>
#include <linux/sem.h>
_syscall2(sem_t *,sem_open,const char *,name,int,value);
_syscall1(int,sem_post,sem_t *,sem);
_syscall1(int,sem_wait,sem_t *,sem);
_syscall1(int, shmat, int, shmid);
_syscall2(int, shmget, unsigned int, key, size_t, size);
#define PRODUCE_NUM 200
#define BUFFER_SIZE 10
#define SHM_KEY 2018
int main(int argc, char* argv[])
{
sem_t *Empty,*Full,*Mutex;
int i, shm_id, location=0;
int *p;
Empty = sem_open("Empty", BUFFER_SIZE);
Full = sem_open("Full", 0);
Mutex = sem_open("Mutex", 1);
if((shm_id = shmget(SHM_KEY, BUFFER_SIZE*sizeof(int))) < 0)
printf("shmget failed!");
if((p = (int * )shmat(shm_id)) < 0)
printf("shmat error!");
for(i=0; i<PRODUCE_NUM; i++)
{
sem_wait(Empty);
sem_wait(Mutex);
p[location] = i;
sem_post(Mutex);
sem_post(Full);
location = (location+1) % BUFFER_SIZE;
}
return 0;
}
|
consumer.c代码如下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|
/*consumer*/
#define __LIBRARY__
#include <stdio.h>
#include <unistd.h>
#include <linux/kernel.h>
#include <fcntl.h>
#include <sys/types.h>
#include <linux/sem.h>
_syscall2(sem_t *,sem_open,const char *,name,int,value);
_syscall1(int,sem_post,sem_t *,sem);
_syscall1(int,sem_wait,sem_t *,sem);
_syscall1(int,sem_unlink,const char*,name);
_syscall1(int, shmat, int, shmid);
_syscall2(int, shmget, unsigned int, key, size_t, size);
#define PRODUCE_NUM 200
#define BUFFER_SIZE 10
#define SHM_KEY 2018
int main(int argc, char* argv[])
{
sem_t *Empty,*Full,*Mutex;
int used = 0, shm_id,location = 0;
int *p;
Empty = sem_open("Empty", BUFFER_SIZE);
Full = sem_open("Full", 0);
Mutex = sem_open("Mutex", 1);
if((shm_id = shmget(SHM_KEY, BUFFER_SIZE*sizeof(int))) < 0)
printf("shmget failed!\n");
if((p = (int * )shmat(shm_id)) < 0)
printf("link error!\n");
while(1)
{
sem_wait(Full);
sem_wait(Mutex);
printf("pid %d:\tconsumer consumes item %d\n", getpid(), p[location]);
fflush(stdout);
sem_post(Mutex);
sem_post(Empty);
location = (location+1) % BUFFER_SIZE;
if(++used == PRODUCE_NUM)
break;
}
sem_unlink("Mutex");
sem_unlink("Full");
sem_unlink("Empty");
return 0;
}
|
7.运行验证#
运行bochs,输入:
1
2
|
gcc -o pro producer.c
gcc -o con consumer.c
|
编译这两个程序,
然后输入
1
2
|
pro > proOutput &
con > conOutput &
|
来同时运行这两个程序,并将结果保存到proOutput和conOutput中。
最后输入sync,结果如下
关闭linux-0.11回到ubunt终端,输入sudo less hdc/usr/root/conOutput查看结果如下: